首页

国产SM在线

时间:2025-05-29 03:15:47 作者:人这一辈子,一定要去一次复旦大学看“复旦源”! 浏览量:19054

  从2264亿斤到13908亿斤

  ——农业发展硕果累累

  本报记者 乔金亮

  新中国成立75年,写下了农业发展巨变的伟大历史篇章。从“新中国成立之初5亿人吃不饱”到“进入新时代14亿多人吃得好”,没有哪个国家,比中国人更能体会这条饱腹之路上的酸甜苦辣;没有哪个年代,比现在更好解决了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吃饭难题。

  党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,让“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”有了新底气,让农民世代居住的绿水青山变成“金山银山”有了新希望。一幅和美的农业农村画卷,正在华夏大地上铺展。

  走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

  新中国成立初期,主要农产品供给严重短缺,“吃饱饭”曾经是一件难事。中国人有过很长一段凭“票”吃饭的日子,方寸大小的一片薄纸,直接关系吃饭的权利。这背后是当时农业生产力的低下。1949年,我国粮食平均亩产仅68.6公斤,全国仅有13台联合收割机。

  随着农业经济的进步和农村改革的推进,农产品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,曾经紧俏的米票、面票等风光不再。1993年,粮票彻底退出流通,定额定量供应的计划配给制成为历史。市场化改革解除了计划经济对农业生产的束缚,此后,粮食产量连续跨越了几个台阶。

  党的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来抓,提出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,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。我国粮食生产开创新局面,连续9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。数据显示,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,增长5.1倍;2023年人均粮食产量493公斤,不仅超出世界平均水平,也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。

  粮食安全不仅是数量上的,更是质量上的。我国着力解决农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,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,切实把粮食种植结构调活调优。粮食生产从粗放式追求数量为主逐步向质效并重转变,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,粮食生产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。近年来,我国大力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,取得了节水抗旱小麦、超级稻等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。

  从5亿人吃不饱到14亿多人吃得好,中国向世界讲述着这片土地上发生的传奇故事:用不到世界9%的耕地、6%的淡水养活了世界近20%的人口。事实胜于雄辩,中国用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回答了“谁来养活中国”的疑问。在人多地少水缺的发展中国家,粮食生产屡获丰收,证明国家重农抓粮的政策方向是正确的,体现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的道路自信。

  重要农产品实现稳定多元供给

  中国14亿多人,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、9.8万吨油、192万吨菜、23万吨肉、9万吨禽蛋、10万吨奶。应对如此旺盛的食物消费需求,装满“米袋子”的同时,“肉盘子”“菜篮子”“果盘子”也要给力。

  从内湖的大水面养殖到深远海的海洋牧场,从东北的林果到天山脚下的水果,从西南的高原农业到西北的旱作农业……利用多样农业资源、发展多元农业形态,念好“山海经”,唱好“林草戏”,打好“果蔬牌”,近年来各地建立多元化农产品供给体系。多元稳定的供给,成就了“舌尖上的中国”。

 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、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刘长全说,我国居民膳食呈现多元化趋势。树立大食物观,不仅要在耕地上做文章,还要面向整个国土空间要食物,这为林牧渔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。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,林牧渔业比重占到近一半。丰富多样的畜产品、水产品、林业食品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组成部分。

  畜产更加多样。改革开放后,特别是1985年国家放开猪肉、蛋、牛奶等畜产品价格后,畜产品产量不断攀升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畜牧业现代化、规模化进程加快。随着居民消费越来越趋向于健康化多元化,肉类生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。1985年到2023年,猪肉占肉类总产量比重由85.9%下降到59.4%,牛羊肉比重由5.5%上升到13.2%,禽肉由8.3%上升到26.3%。

  水产更加健康。我国确立了“以养殖为主”的渔业发展方针,水产品产量从1989年起稳居世界首位。2023年,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7116万吨,比1949年增长157倍,年均增长7.1%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渔业加快转型升级。稻鱼综合种养、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等生态养殖模式不断推广,休禁渔制度进一步调整完善,“伏季休渔”“十年禁渔”“增殖放流”“海洋牧场”等各项措施的实施,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。

  现代农业体系逐步建立

  中国农业不仅数量安全、形态多样,而且质量向好、动能调绿、结构调优。我国逐步建立现代农业体系,质量兴农,产业结构不断调新;绿色兴农,要素支撑持续优化。发力农业产业体系,让竞争力不断增强;构建农业经营体系,使田野涌现新动能。

  看绿色。我国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,这不仅反映在农业绿色发展指数的增长上,还体现在耕地质量保护、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和生物资源保护等方面。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何可表示,通过不断推进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,中国正逐步构建一个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新模型,为全球农业绿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。

  看科技。超级杂交稻、紧凑型玉米、无人植保机、果菜收获机……泱泱大国的农田里,亿万农民以科技为笔,不断书写农业新篇。新中国成立以来,农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农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。2023年,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3.2%,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跨入世界第一方阵。近年来,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,科技兴农成为现代农业的主旋律。

  看农田。良田是农产品生产的基础,也是农业永续发展的关键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国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统筹推进灌溉水源保障和灌区建设改造,农业生产条件明显增强,农业基础更加稳固。截至2023年底,全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,完成10.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。

  砥砺奋进七十五载,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,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、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发挥了“压舱石”作用。未来,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,在亿万中国人民的辛勤耕耘、不懈奋斗下,中国饭碗将端得更牢。(经济日报) 【编辑:陈海峰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江苏省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刘习东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

2024上海服务消费“+”年华将贯穿下半年,结合商务部“服务消费季”“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”和暑期热点,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举办五大主题活动,将推出各类丰富多彩、特色鲜明的消费热潮。五大主题活动包括:水岸音乐会与露天电影节、“龙年龙卡游上海,万国博览观外滩”主题活动、“金秋逛展有你一票”展览主题季活动、2024上海国际赛事文化及体育用品博览会、2024环上海·新城自行车赛。

广西柳州:水稻育秧“智能化” 消解农户“靠天吃饭”忧虑

西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成表示,中国作为世界减贫人口最多、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,从构建完整的脱贫攻坚法律体系到出台《乡村振兴促进法》,持续为减贫共富提供法律保障。

中新健康|董宇辉带货被指虚假宣传 涉事方:清者自清

近年来,国家对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非常重视。教育部曾发文规定,心理教师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。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,该规定目前“基本未能实现”,心理教师在评职称和收入待遇等方面,较班主任和其他科任老师,明显处于劣势。

海内外文旅人士福建泉州共话海丝旅游发展新模式

4月10日电 国务院台办10日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,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朱凤莲在会上透露,据统计,4月1日至6日清明期间,“小三通”航线共计运行118航次,运送旅客16818人次。

美军将领称中国大陆将在2027年前做好攻台准备 中方回应

而急性青光眼会有虹视、眼痛、头疼等症状,但没有急性发作的青光眼,眼压逐渐上升,患者形成耐受性,往往没有感知,等到有视力下降、视野缺损等症状时,已经发生不可逆的视神经损害。因此,慢性青光眼被称为“光明小偷”。早诊断早治疗对青光眼尤为重要,有家族病史者特别要定期检查,每半年到一年一次,检查眼压、视力、视野、视功能等。对于青光眼患者,一定要跟医生约好时间定期复查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